4月26日,我们将迎来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近年来,随着非遗特色文创、非遗相关产品以及非遗品牌的发展,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内江作为“大千文化之乡”“中国甜食之都”,不断深入挖掘“大千文化”“甜文化”等核心品牌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时代价值,孕育了丰富多元的民间文艺资源。目前,我市共有民间文艺项目98项,其中市级项目28项、省级项目15项、国家级项目1项,版权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版权保护不是将民间文化锁进保险箱,而是为传统文艺插上创新的翅膀。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商标、版权等无形资产具有关键作用。
尤其是民间手工艺的版权保护,它是手工艺文化传承、生产发展、跨界赋能的关键因素,关系文化安全、产业的原创力和手工艺群体的文化经济权益。传统手工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普遍存在品牌意识薄弱、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缺失等问题,影响甚至损害相关手工艺生产者、手工艺团体权益,并制约手工艺持续发展。民间手工艺等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亟需加强研究并进一步完善。
从管理职能的角度看,各部门(单位)要积极推进版权保护与推进工作,加强执法维权和市场监管,深化企业与公众版权保护意识,推动版权转化运用,营造全社会保护版权、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民间文艺作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主动为民间文艺作品登记保护提供“一站式”服务,以版权保护助推民间文艺传承发展。
对民间文艺行业从业者而言,广大企业要增强版权保护意识,在推出更多民间文艺精品基础上主动登记版权,拓展版权价值转化路径,实现从“文化传承者”到“版权运营者”的角色升级。创作者自身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版权,及时进行版权登记,保留相关证据。在与他人合作时,要明确版权归属,签订详细的合同。
对于广大民众而言,需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自觉抵制盗版产品。这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一步。支持正版,坚决拒绝盗版,应成为我们每个人坚定不移的行动准则。只有当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将版权保护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版权保护意识才能真正在全社会扎根。
我们相信,当夏布织机声与区块链的代码共振,当糖画艺人的巧手遇见数字认证,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版权制度深度融合的新纪元。这不仅是内江的机遇,更是整个民间文艺生态进化的方向——让每项民间文艺都成为有“身份证”的文化IP,让每次创新都获得法治护航,最终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奏响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